歡迎您訪問武漢艾美捷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網站!
服務熱線:400-6800-868
  • 產品
  • 文章

TECHNICAL COLUMN

學習資源
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學習資源

"細胞-細胞間交互"三種常見作用方式和研究方法

發布者:艾美捷科技    發布時間:2025-02-21     
分享到:

"細胞-細胞間交互"近年一直是高分文章大受關註領域,以外泌體(或者胞外囊泡)及其成分(如RNA、脂質和蛋白)線粒體轉移(比如隧道納米管介導的)配體-受體(比如膜配體、分泌性配體以及膜受體)為代表,倘若你同樣懷有這份興趣,那該怎樣着手深入研究呢?今天重點介紹這三種作用方式的研究方法。

一、外泌體介導的細胞間通訊

外泌體是細胞分泌的納米級囊泡,攜帶蛋白質、RNA等生物分子,通過與受體細胞融合或被內吞,傳遞信號調節其功能。

外泌體的生物發生、降解和分泌

外泌體的生物發生、降解和分泌

研究方法:

1)外泌體分離、鑒定和表征方法

外泌體分離常用差速超速離心、密度梯度超速離心、過濾、超濾等傳統方法,也可用微珠、微流控芯片等新技術。鑒定時需檢測外泌體的蛋白標誌物,如CD9、CD63、CD81等,常用Western blot。表征包括形態和粒徑分布,可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(TEM)、納米顆粒跟蹤分析(NTA)等。

2)外泌體示蹤細胞間傳遞方法

示蹤方法包括荧光染料標記,如PKH26、PKH67等,可直接與外泌體脂質雙層膜結合;核酸標記,將外泌體核酸標記為荧光或放射性探針;蛋白質標記,用GFP等標記外泌體表面蛋白;還可利用磁性納米顆粒標記,通過磁共振成像追蹤。

3)外泌體成分的組學分析

外泌體組學分析主要包括蛋白質組學、轉錄組學和脂質組學。蛋白質組學通過質譜技術分析外泌體中的蛋白質組成;轉錄組學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外泌體中的RNA種類和表達水平;脂質組學采用質譜技術分析外泌體中的脂質組成。

4)外泌體與受體細胞共培養方法

將提取純化的外泌體加入受體細胞培養液中,通過觀察受體細胞的反應和表型來研究外泌體對受體細胞的影響。此外,也可標記外泌體後進行共培養,實時監測其在受體細胞中的動態變化。

 

二、線粒體轉移

粒體可通過隧道納米管(TNTs)、細胞外囊泡或直接細胞外釋放等方式從一個細胞轉移到另一個細胞,支持受體細胞的代謝需求。

線粒體從 REC 轉移到受體細胞的路線

線粒體從 REC 轉移到受體細胞的路線

 

研究方法:

1)線粒體分離和鑒定

線粒體分離通常采用差速離心法,先低速離心去除細胞碎片和核,再高速離心沈澱線粒體。鑒定方法包括透射電子顯微鏡(TEM)觀察其雙層膜結構,以及通過特異性抗體(如抗TOM20抗體)進行Western blot檢測。

2)分離線粒體後與細胞共培養

將分離的線粒體加入受體細胞培養液中,通過荧光顯微鏡或流式細胞術觀察線粒體是否被攝取。也可利用化學誘導供體細胞線粒體耗竭後與受體細胞共培養,比較處理前後受體細胞的差異。

3)細胞共培養體系下的線粒體標記和示蹤

使用荧光染料(如MitoTracker)或荧光蛋白(如GFP)標記供體細胞的線粒體,然後與受體細胞共培養。通過荧光顯微鏡或共聚焦顯微鏡觀察線粒體在受體細胞中的分布,從而示蹤線粒體轉移。

4)單細胞測序結合MERCI分析

獲取共培養的癌細胞和T細胞的轉錄組數據後,應用MERCI算法識別線粒體突變(mtSNVs)並估計癌細胞中外源線粒體的相對豐度。通過比較突變頻率,確定T細胞特有的突變,將細胞分類為潛在的線粒體供體和受體。並通過計算DNA和RNA排名分數,預測線粒體的受體細胞和供體細胞。

 

三、配體-受體結合

配體與受體結合後,誘導受體構象變化,激活下遊信號通路,調節細胞功能。

配體-受體結合

研究方法:

1)阻斷性抗體阻斷受體活化

使用針對受體特定區域的阻斷性抗體,該抗體可特異性結合受體,阻止配體與受體結合,從而抑製受體的活化。通過檢測下遊信號通路的激活情況(如蛋白磷酸化水平),評估阻斷效果,用於研究受體活化的功能和信號傳導機製。

2)中和性抗體降低配體濃度

利用中和性抗體與配體特異性結合,形成抗體-配體復合物,從而降低遊離配體的濃度。通過檢測細胞對配體的反應(如細胞增殖、細胞因子分泌等),評估中和效果,用於研究配體在生理過程中的作用和調控機製。

3)配體-與受體在組織與細胞共培養體系下的染色與共定位

在共培養體系中,分別用荧光標記的抗體對配體和受體進行染色。通過荧光顯微鏡或共聚焦顯微鏡觀察兩者的荧光信號,分析其共定位情況。共定位分析可借助軟件計算共定位系數,判斷配體與受體是否在同一細胞區域聚集,從而推斷二者在生理條件下的相互作用。

4)免疫共沈澱驗證配體-與受體結合

將細胞裂解後,加入針對受體的特異性抗體,孵育使抗體與受體結合。再加入蛋白A/G瓊脂糖珠,通過抗體與珠子結合沈澱受體蛋白復合物。最後通過Western blot檢測沈澱物中是否存在配體蛋白,若檢測到配體,則說明二者在細胞中存在結合。

5)表面等離子共振檢測配體-受體結合強度

將受體固定在SPR芯片表面,配體在流動相中通過芯片表面。SPR技術可實時監測配體與受體結合過程中的折射率變化,從而獲得結合親和力(KD)、結合速率常數(ka)和解離速率常數(kd)等動力學參數,用於定量分析二者的結合強度。

6)分析配體與受體結合後受體構象改變

通過圓二色光譜(CD)或核磁共振(NMR)等技術,檢測受體在結合配體前後的構象變化。CD可分析二級結構變化,NMR可提供更詳細的三維結構信息。此外,也可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轉移(FRET)技術,通過荧光標記的探針檢測受體內部距離變化,間接反映構象改變。

  • 高品質保障 成熟的生產研發技術
  • 高性價比 價宜質優,性價比高
  • 高效省心 從購買到使用,放心無憂
  • 安全運輸 完善的保護措施安全運輸

微信掃碼在線客服

微信咨詢

全國免費技術支持

400-6800-868

在線客服